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参展趋势报告
本报告基于2025年一季度超2.3万家出海参展企业的数据,涵盖46个大行业,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参展的最新趋势、区域特点、行业表现与挑战机遇。
一、总体趋势:稳中求进,新兴市场表现亮眼
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参展整体规模保持稳定,但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。传统优势市场依然保持热度,新兴市场增速明显。企业参展策略更趋理性,从单纯获取订单向品牌展示、技术交流、生态共建等多元目标转变。
二、区域市场分析: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
德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最受欢迎参展目的国,2025年一季度赴德参展企业数量达5554家,占比24%。美国市场仍保持重要地位,参展企业4375家,占比18.8%。中东市场表现尤为突出,阿联酋(2033家)、沙特阿拉伯(572家)等"一带一路"国家吸引力显著增强。据预测,2025年赴沙特参展的中企数量将突破1500家,较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。
国内参展企业地域分布保持集中态势。浙江省(2365家)、广东省(2002家)、江苏省(1205家)继续领跑,三省合计占比达24%。香港特别行政区(1826家)表现活跃,深圳(796家)、宁波(538家)、上海(532家)等城市位居前列。
三、行业表现:传统行业稳健,"新三样"增速领先
建材行业(2394家)参展企业数量居首,机械(1662家)、电子产品(1463家)、五金(1281家)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稳定输出。"新三样"领域表现抢眼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企业参展积极性高涨。2024年前三季度,"新三样"产品出口同比增长超40%,在中东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表现尤为突出。
工艺品礼品(1545家)、医药(669家)、食品(613家)、化工(581家)等行业也保持较高活跃度。医疗设备细分领域参展企业达323家,显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。
四、参展模式深化: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
领先企业参展策略发生深刻转变。例如陕西鼓风机(集团)在2025年汉诺威工博会上展示从单一设备制造商向"制造+服务+运营"的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成果。上海电气通过工业机器人模拟古代活字印刷等创新形式,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表达。
本地化运营成为关键策略。陕鼓集团在德国、捷克、印度、印尼等地设有28家海外公司与服务机构,形成"设备+服务+运营"三位一体的全球体系,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。
五、挑战与风险:未来到市场的变化差异性
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带来不确定性。"逆全球化"思潮涌动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一些国家通过"近岸外包"、"友岸外包"策略重构供应链,并设置反补贴关税等壁垒。本地化运营与合规风险需要重视。部分国家和地区政局稳定性欠佳,土地管理混乱。企业对当地劳工法规、环保标准(ESG)、税务制度、知识产权等合规要求理解不深,容易触雷。
文化差异与社区融入面临挑战。环保意识、宗教戒律等方面的差异,以及西方舆论操控等因素。参展成本与竞争压力显著提升。热门展会出现"一位难求"情况,展位费逐年两位数增长,参展企业数量激增导致竞争加剧。
六、建议与展望: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
1.科学选择展会,精准布局市场。建议企业深入研究目标展会历史、规模和往届效果,避免盲目扎堆热门展会。结合自身产品特性和市场战略,均衡布局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。
2.提升参展专业度,超越简单卖货。展台设计、展品选择、宣传资料都要体现专业性和品牌调性。派遣懂技术、懂产品、懂外语、懂文化的"复合型"人才参展,提高洽谈效率。
3.善用政策与平台红利。建议企业积极利用RCEP、"一带一路"等框架下的便利化措施和补贴政策。借助广交会、进博会等国内大型展会平台练好内功,走向世界。
4.强化风险意识,做好充足准备。参展前要全面评估目标国家的政治、经济、法律和社会风险,购买必要的保险。严格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,特别是在数据合规、知识产权、环保等方面做到合规经营。
5.注重长期主义,深耕本地市场。将海外参展视为长期市场战略的一部分,展会结束后持续跟进客户。考虑通过设立本地办事处、服务中心或海外仓等方式,深化本地运营,提升客户信任和满意度。
总的来说: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参展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企业需要顺应趋势,提升自身能力,从"被动接单"转向"主动布局",从"价格竞争"转向"价值输出",真正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起"中国品牌"的良好形象。
注:本报告由广展网全球展会研究中心制作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报告数据定期更新,最新数据请以广展网平台实时数据为准。